歡迎光臨張玉正風水網【免費網路線上教學】【風水館】1.居家風水2.企業風水3.帝王風水4.經典風水5.名人風水6.免費室內風水佈局。【命理館】1.認識紫微2.生涯規劃3.紫微改運4.擇日選吉5.免費紫微斗數命盤。【房地產風水】1.預售屋2.新成屋3.中古屋4.建地5.農地。「主人有福,明師入屋;主人當衰,庸師進來。」
風水館
命理館
房地產風水
老師著作
課程招生
協會資訊
線上教學
回上一頁

> >

帝王風水

北京明十三陵龍脈風水

北京明十三陵龍脈風水
*19472


北京明十三陵龍脈風水  中華易經風水命理協會理事長  張玉正

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,沿襲元朝分封諸子為王的制度,洪武三十一年(一三九八年)明太祖死後,太孫允炆即位,改年號為建文,明惠帝朱允炆,感到諸王強大跋扈,接受大臣齊泰、黃子澄謀議削藩,目的在收回諸王的兵權。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不服,於建文元年(一三九九年)七月在北平府誓師起兵,以誅奸臣齊泰、黃子澄為名,以「清君側,靖內難」的旗號,燕王乃於建文四年(一四○二年)六月揮師攻進京師,登上帝位是為明成祖,次年改元永樂,史稱「靖難之變」。


明成祖朱棣雕塑

 明永樂五年(一四○七年)朱棣的皇后徐氏去世。朱棣命禮部、工部及風水術士尋找「萬年吉壤」。招聘天下士堪輿明師,江西贛州興國縣三僚村,楊筠松門人曾文辿及廖三傳後代子孫,曾從政、廖均卿等奉旨進京替明朝新都看風水,先後曾選定潭柘寺、燕家台、屠家營等處,後來潭柘寺因山高溝深,地方狹窄,不利後代的發展;屠家營,犯了皇帝姓朱,與豬同音;「燕家台」有如「宴駕」亦不吉,朱棣皇帝皆未採納。


明十三陵天壽山與長陵全貌

 後來經廖均卿上書北京昌平有吉壤名黃土山,可做萬年壽域,並作獻山圖一事,在「均卿太翁欽奉行取扦卜皇陵及行程回奏實錄」記載:
奉天承運
 十八嶺峰巍巍乎,四勢呈祥,形肖銅鑼,穴居中央。禮部尚書相六秀皆足,八景堪評。天門山拱震垣,地戶水流囚謝,風閣龍橫,卓列羅城,捍門華表鎮塞星,河山如萬馬奔趨,水似黃龍踴躍,內有聖人登殿之水,世產明君,外有公侯拜午之山,永豐朝貢,四維趨伏,八極森羅,青龍奇特,白虎恭降。太維天馬尊於銀潢之南,少府紫微起于天河之北,維皇作極,俾世其昌,發龍氣旺,帝業若勝,山河鞏固,地勢寬平,艮亥脈作癸山丁向卦,例相合王星聚會,主大臣股肱協力。木火得局王葉慶,衍蕃昌悉合仙經,宜任陵室。
 臣謹繪圖獻,伏乞親臨,高張慧目,廣邁皇風,玉燭清明,並立辰而永曜,金符浩蕩,亙萬古以長存,國祚無疆,邦家有慶,臣不勝戰慄,俟命之至。
 奏曰:「臣廖均卿面奏穴事,臣觀黃土山,勢如鸞鳳之奔騰,穴似金盤之荷葉,水繞雲從,位極至尊。……」
 從此自成祖朱棣起,至末帝思宗朱由檢為止,共十四帝中,除景泰帝朱祁鈺因被英宗朱祁鎮所廢,未納入皇陵,依親王規格葬北京西郊外,其他皇帝均葬於此,黃土山也更名為天壽山,諸陵的朝向也起了很大變化,不再以南北正向為帝王座向,完全依山脈來龍而立向。

觀光客參觀定陵,風水師看長陵
 明十三陵整個陵區範圍約四十多公里,雄偉壯觀。北面群山巍峨,層巒疊嶂,以天壽山為主峰、大峪山、陽翠岭三峰並峙,主峰海拔七百多米,是陵區最高峰。展肩開帳,剝換、束氣起金星結穴,尤其長陵位於來龍的正脈,左有蟒山形成龍山、右有虎峪山作為虎山,在南面相對峙,溫榆河與其它小河蜿蜒往東南方匯聚成一湖泊(現已建成水庫),龍盤虎踞把守十三陵水口,重巒疊嶂,如拱似屏,氣勢宏偉的帝王陵寢。


明十三陵龍方與水口


明十三陵總水口


明十三陵白虎方及定陵、昭陵及思陵

 明十三陵正確說法是指明代十三個皇帝的陵墓,十三個帝陵多數在整修中,只有定陵、長陵、昭陵開放參觀,長陵為明成祖之墓,但因定陵已經開挖整理,可供遊人參觀雄偉的帝王地下宮,因此,通常觀光客參觀明十三陵只是看定陵,並未參觀其他陵寢。其實,地理師應該看長陵,除了長陵由三僚風水師廖均卿主導,也是明十三陵的第一陵,以座山來龍為立向依據,風水形法盡在長陵;定陵反而是明十三陵中風水較差的一座陵寢。


明十三陵水庫

 楊公集唐朝以前歷代風水形法之精華,唐代以前帝王風水不論封土為陵或依山為陵。幾乎都是坐子山午向,正北正南風水格局。到了宋朝皇陵的建築,依現存的河南省鞏縣宋室皇陵,各帝陵均為子山午向兼癸丁〈坐山四度),也未脫離正南北坐度。


從景陵看長陵來龍

朝向打破帝王立向定律

  天壽山在朝向的設計上,根據風水龍脈及朝案山的位置,打破帝王立向的定律。明十三陵的立向各有特色,開創以座山來龍立向,是一個依風水龍、砂、穴、水完整的風水形勢,融合建築、藝術於一體。
 十三陵經廖均卿巧妙佈局,開創以座山來龍立向,是一個完整依風水格局,著重龍、砂、穴、水風水形勢,融合建築、藝術於一體,為一座規模宏大的帝王陵墓區。筆者張玉正履勘實際測量:
 長陵、獻陵、茂陵、慶陵皆癸山丁向。
 景陵、永陵坐寅山申向。
 泰陵、思陵為子山午向。
 康陵、定陵屬戌山辰向。
 德陵卯山酉向。裕陵丑山未向。昭陵亥山巳向。


第一陵長陵
 天壽山整個陵區雄偉壯觀,長陵建築在天壽山下,是十三陵的首陵,長陵作為是明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,坐癸山丁向(坐北偏東北向南偏西南),天壽山展肩開帳,剝換、束氣起金星結穴於長陵,左青龍,右白虎,前朱雀,後玄武,氣勢磅礴,建築規模最為宏偉,也是地面保存最為完整的帝王陵寢。



明十三陵天池

 長陵也是明成祖皇帝朱棣和皇后徐氏合葬的陵寢,然而葬入長陵的第一個人並不是朱棣,而是徐皇后。歷史上朱棣是明朝繼朱元璋後,一個頗有建樹的皇帝。他曾命翰林院學士解縉等編修舉世空前的歷史、文學大著《永樂大典》,並派遣太監鄭和六次下西洋,促使明朝對外發展。


長陵明樓與石五供

 天壽山下的長陵,風水佈局配合建築莊嚴雄偉,讓人覺得作為一代宗師楊筠松的傳人,明朝初期的廖均卿與三僚風水師,把風水精髓發揮淋漓盡致,也是風水藝術極致表現。

石牌坊
 進入陵區首先看見大牌坊,石碑坊位於十三陵神道最南端,也是陵區前的第一座建築物,建於嘉靖十九年 (西元1540年)。牌坊結構為五間六柱石坊建築,高有十四公尺,寬度近二十九公尺,由漢白玉雕刻而成,刻有精美龍紋浮雕,廡殿頂,也是中國最大的石牌坊。


明十三陵石牌坊與天壽山主峰

大紅門
 石碑坊北是大紅門,它是陵園的門戶,共三洞,丹壁黃瓦,單簷歇山頂,莊嚴雄偉,大門兩側原設有兩個角門,並連接著長達四十公里的紅色圍牆,現在這些圍牆已不存在,在大紅門後就是通往長陵陵門的神道,也是陵區的總神道。


明十三陵大紅門牌樓

碑亭
 位於神道中央,是一座重簷歇山頂、四出翹角的高大方形亭樓,亭內豎有龍首龜趺石碑一塊,高六公尺多。上題「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」,碑文長達三千五百多字,為歌頌永樂皇帝功德的石碑。在碑亭四隅立有四根漢白玉石石望柱(華表),其頂部刻有一隻石獸,華表和碑亭更顯得陵園肅穆莊嚴的氣勢。



明十三陵碑亭與華表


明十三陵神道碑亭內龜蚨座

 門北為總神道,南端建有大碑樓,重簷歇山頂的建築,頂覆黃琉璃瓦,四面開門。內豎有龍首龜趺石碑一塊書「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」。

神道石雕群
 蜿蜒神道總長約一公里,可直達長陵,神道兩側各立兩兩相對的巨大石象生十八對,雕琢精細,造型生動,總計有獅子、獬豸、駱駝、象、麒麟、馬各四個,皆二蹲二立,共二十四座;武臣、文臣、勳臣石人各四個,共十二座。


神道南側


神道北側秋天垂柳

欞星門
 欞星門又稱龍鳳門,名為欞星如同天宮的天門。由四根石柱構成三個門洞,門柱類似華表唯較小,柱上有雲板、異獸。在三個門額枋上分別飾有石雕火珠,因而該門又稱「火焰牌坊」。



明十三陵神道欞星門

陵園
 長陵陵墓部份主要由裬恩門,裬恩殿,明樓,寶城和寶頂等共同組成,其他各陵的建築形式均與此類似,但建築規模都不如長陵宏偉。


長陵裬恩殿


長陵裬恩殿珍貴楠木大柱

 陵園共有三進院,中軸線由裬恩門、裬恩殿、明樓、寶城和寶頂共同組成;第一進院是從裬恩門進入,可以看到左右兩側各有一個小碑亭;第二進院為裬恩殿,主要是供奉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殿堂,由六十根整根楠木構架而成,為重簷廡殿頂的建築,也是地上物最雄偉的建築;第三院落由內紅門與明樓等組成,明樓是各陵最高建築,內置帝王石碑,站在上面可以看到整個陵園的佈局,明樓之後就是圓形寶城,直徑可達二百公尺,上面填滿黃土,中部隆起部位稱為寶頂,寶頂是陵寢的主體部分,底下有帝王的地下宮殿。


長陵靈星門


長陵明樓內明成祖聖號碑座
〈明十三陵各帝陵龍脈風水特色請參閱張玉正著【細說中國帝陵風水】〉

最佳瀏覽解析度 1024*768 若有任何疑問與指教,請至:客戶服務中心
張玉正風水網  電話:0975-798-861
系統平台提供 HiNet 網路開店.企業建站 版權所有•請勿轉載